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勐??h南糯山村委會姑娘寨村民小組里,兩層觀景民居別致精美,茶農們激情澎湃投身茶產業,記憶中簡陋的村舍,留守老人守著茶園的場景已經成為過去。日益壯大的茶產業鋪就了鄉村振興路。
2020、2021連續兩年,云南茶葉綜合產值均邁過千億元臺階,實現了“千億云茶產業”目標。云南有茶農600萬人,涉茶人口1100萬人,茶產業富民強省的任務位于“綠色食品牌”十大產業之首。接下來,云南要從產茶大省邁向產茶強省,進入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
根據云南省“十四五”打造“綠色食品牌”發展規劃,到2025年,云南茶產業綜合產值將達到2000億元,云南要成為世界普洱茶之都、全球規模最大的茶樹種質資源中心、中國有機茶第一省、民族生態茶旅融合示范區。就此,本報記者走入茶園和茶企,聚焦云茶產業鏈,探訪產業的發展之機。

曬云茶家底 優勢突出但差距尚在?
云茶產業規模優勢突出。2021年全省茶葉種植面積740萬畝,總產量49萬噸,綜合產值1071億元,在全國排名第二。
云南種茶歷史悠久,茶葉種質資源豐富,茶葉產品質量優勢突出。各茶產區致力打造生態茶園、綠色茶園、有機茶園。目前,全省生態茶園占茶園總面積的51.6%;綠色茶園占全省茶園總面積的7.4%;有機茶園占全省茶園面積的14.3%,有機茶園認證面積及獲證產品連續八年均居全國之首。
云茶已具品牌基礎。2020年與2021年,“普洱茶”公用品牌價值連續兩年居全國第二,“滇紅工夫茶”品牌位居全國第19位。
云茶產業鏈完整,企業量多也有“濃度”。云南省有茶企91525家,數量位列全國第三,占全國7.5%。其中,國家級龍頭茶企8家、省級龍頭茶企75家,銷售收入達億元以上的企業25家。
云茶要實現高質量發展,也需加緊補齊短板。在種植端,基礎設施建設落后。全省有五分之一的茶園還屬于中低產、低效茶園,畝產值為全國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二;全省1萬多個茶葉初制所,半數以上廠房、設備陳舊老化,機械化水平低;從業人員尤其茶農實用技術培訓欠缺,初精加工企業中技術人員和專業技工不足10%。云南特色的茶樹良種效益沒有凸顯,古茶樹保護工作壓力大,茶樹良種推廣率低,特色品種資源的優勢未充分發掘利用。
在加工端,全省有7000多家普洱茶精制廠,80%為中小茶企,技術力量和經濟實力較弱,“品名”多“品牌”少,茶產業鏈短,綜合效益低,茶葉功能性新產品研發尚未系統挖掘,深加工產值不到茶產業總產值的5%。
在市場端,云茶文化雖底蘊深厚但引領缺位,功能拓展還不夠,沒有形成一批知名茶山景區和茶文化品牌。質量監管體系也不完善,存在以次充好,以普通茶冒充名山茶等影響普洱茶產業整體品牌形象的濁流。
“對比我國茶葉第一強省福建,云南的茶葉種植面積2021年為740萬畝,福建只是370萬畝,但福建的茶葉產值為1400億元,將云南的1071億元甩到身后?!笔∞r科院茶葉研究所所長何青元介紹,云南茶農人均收入去年達到5000元,福建已經突破2萬元。
云南茶產業必須加快產業升級。近年來,按照省委、省政府打造新時代千億普洱茶大產業和“綠色食品牌”的發展思路,以及建設高原特色現代農業的總體部署,茶產業發展緊緊圍繞茶種資源、生態環境、產業基礎、產品特色、民族文化和產業規模等優勢,按下快進鍵。

精耕“第一車間”優化云茶品種
云南種茶歷史悠久,且是最早的茶文化發祥地之一。豐富的古茶樹資源不僅為茶葉科學的研究利用提供了廣闊的物質基礎,也為茶樹育種和品種改良創造了豐厚的條件。
“全世界的茶有31種和4個變種,云南特有種有26個,形成了云茶一山一韻、百山百味的特色?!焙吻嘣榻B,1983年,云南省在西雙版納州勐??h云南省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建起國家種質大葉茶樹資源圃,成為我國最大的大葉茶種質遷地保護基地,通過茶樹種質資源發掘創新,省農科院茶葉研究所育成34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茶樹新品種,促進了云南茶樹良種化。
迄今為止,云南省科研人員所育茶葉品種占全省無性系良種種植面積的90%,應用面積200多萬畝;申報認定的國家有性系良種(勐庫大葉種、勐海大葉種、鳳慶大葉種)應用面積300多萬畝,占全省近二分之一。云抗10號、紫娟等一批具有特色的良種得到推廣利用,促進了茶葉品種的大幅提升。何青元表示,云南省將繼續抓住產業科技的制高點——品種,不斷加強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品種的研發,打造不同名山、不同地區當家的茶樹品種。
清晨的布朗山萬畝有機茶園基地云霧繚繞、美不勝收,茶園中一張張黃色的誘蟲板和太陽能滅蟲燈十分顯眼,被籠罩在香樟、小葉楨楠等樹陰里的茶芽頗為壯實?;乩镳B殖的蜜蜂正和茶農一起辛勤勞作?!安铇湎碴?,選種一些合適的樹木套種,可以遮陰促進茶葉生長。養蜂并不是茶園的新產業,而是通過蜜蜂讓茶園生態整體均衡,抑制細小蟲類。近兩年,通過一系列科技手段,茶園在穩定產量的同時也做到了質量明顯提升?!辈祭噬饺f畝有機茶園基地副總經理李文順說。
臨滄市臨翔區馬臺鄉平掌村同春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古茶園基地里,150余畝茶園在茶葉科技人員建議下與堅果樹套種?!疤追N不僅增加了收入,澳洲堅果長成后還起到遮陰的效果,進一步保持茶葉中的水分,提高了茶葉的品質。茶葉怎么采摘、茶樹怎么修剪,我們都進行了科學規范的管理和操作。茶廠還安裝了成套的環保設備,確保無環境污染,茶葉完全無公害?!蓖汗矩撠熑烁嬖V記者。
普洱茶古老的種植方式,如今正在被科技重新定義。近年來,云南省引入科技手段,助力古茶樹的有效保護與合理利用。西南林業大學教授、古茶樹保護與可持續利用國家創新聯盟秘書長藍增全介紹,西南林業大學云南省古茶樹資源保護與利用研究中心已經搭建起古茶樹科研平臺,以茶樹大數據為基礎、古茶樹研究為基點,構建古茶樹大數據平臺和茶紋鏈追溯平臺、開放的中國古茶樹大數據(可視化)平臺和重點古茶樹實時監測系統,改善了古茶樹研究的科研基礎條件。
在基本摸清古茶樹資源量和分布規律的基礎上,團隊受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委托編制的《古茶樹》國家行業標準,年內可望頒布實施。今年,中心正受委托起草《云南省古茶樹保護條例》,古茶樹資源保護與利用正走向科學與法治軌道。
在種植端,對古樹茶的保護和利用規范也在茶農中推廣。利用生物多樣性手段進行茶園保護,增加古茶園物種豐富度,推行標準化采摘,例如要求茶農對新萌發的新葉,一芽四葉只能采三葉,必須留下一片葉子進行光合作用,避免古茶樹衰老死亡。

工業化標準化? 提升云茶工藝
從傳統的師傅手藝支撐到在傳承中創新升級,普洱茶的加工環節正在致力于標準化工業化發展。
“消費者認可了這餅茶,企業就要在不同年份、不同自然因素下,保證統一風味,這是個技術活。簡而言之,就是從種植到加工都要追求標準化。建廠之初,我們擬定了40年發展計劃?,F在已經實現了第一階段——農業普洱,目前處于第二階段——品牌普洱。農業工業化中我們將實現科技普洱的第三階段,最后還要實現文化普洱的目標?,F階段,我們將引進智能工廠?!臂潞j惿枞~有限公司總經理陳柳濱說。如今,云南頭部茶企已經在生產制作環節,將打造標準化工廠、標準化產品作為發展方向,力求云茶走進更廣闊的市場。
勐海七彩云南慶灃祥茶業有限公司擁有制藥標準級茶葉工廠、200多個古茶山初制所、全國首個智能普洱茶醞化中心,還有院士專家站共同研發、包裝原料表產地年份公開透明等企業制勝的法寶。
大益集團微生物研發中心擁有博士后工作站和院士科研工作站,是大益保密級別最高的技術研發中心。作為中國茶行業的領軍者,大益集團在發展中,除了不斷對大益茶制作技藝中的研配和發酵進行革新,還引入高精尖科技,探索從勐海茶廠時期以來,積累了40多年的普洱茶酵池的秘密。
如今,大益揭示了普洱茶渥堆過程中的微生物群落組成及其消長規律;掌握了適宜微生物生長的環境因子如溫度、濕度、溶氧等參數;實現優勢共性有益微生物的可培養,并創制成功“微生物制茶法”,將一批具有優勢、有益和共性的普洱茶微生物“在握”,實現了大益在微生物制茶領域的商業量產和可推廣。
云茶在“十四五”期間的發展規劃明確,以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普洱市、臨滄市、大理白族自治州、昆明市等州市為普洱茶重點區域,以臨滄市、保山市、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等州市為滇紅茶重點區域,做大做優做強加工龍頭,分類打造普洱茶、紅茶、綠茶等各類茶加工聚集區。全面提升茶葉初制廠(所)規范化建設,推進茶葉精制和深加工設備升級,擇優確定重點產區分類建設標準化、規?;?、集約化加工基地,打造云茶產業集群。
想要云茶走更遠,就要以更主動的姿態去滿足更廣大市場的需求。
何青元認為,在此過程中,應大力實施標準化工程,全面推進普洱茶產業數字化、智慧化,提高茶葉精深加工水平,發展茶飲料、茶保健品、茶日化品等茶葉高附加值深加工產品,延伸產業鏈,扶持打造“高端云南茶品牌”。用好大數據,將數據采集融入種植、采摘、加工、倉儲、銷售和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等過程中,推進茶葉全產業鏈的數字化、智能化發展。實現茶園管理的“機器代人”,加工環節的“無人加工”,質量控制的實時在線。形成以大企業為主導,大中小企業合理分工、協調發展的茶葉加工格局。
根據規劃,到2025年,云南省將打造產值億元以上茶企50戶左右、規模以上茶企200戶以上、茶葉初制所標準化建設全部達標,全省茶產業實現加工產值730億元左右,將云南茶葉深加工的步伐向前推進。

推動茶旅融合? 升華云茶文化
云南有著深厚的民族茶文化內涵,疊加產茶區獨特的自然風光、民族風情、民居民食等元素,茶香綻放之地,也是茶旅融合的好去處。
景邁山現有5片栽培型古茶林,當地世居民族利用森林生態系統為茶樹提供了良好的生長環境,形成的傳統林下茶種植方式延續至今。普洱市瀾滄拉祜族自治縣芒景古茶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南康告訴記者,古茶園每年都接待很多游客,有的并非茶客,單純被茶旅融合這種模式所吸引。張光明在瀾滄縣惠民鎮景邁山翁基古寨經營了兩家客棧,“雖然是疫情期間,但兩家客棧生意都不錯。豐富的茶資源和多彩的民族風情都是我們吸引游客的關鍵?!睆埞饷髡f。
看準“茶業+”發展前景,茶旅融合在云南多點開花。匠爐·南糯山酒店是一座深藏山中的“云中小筑”,哈尼族生活、農業、植被等在地文化元素被巧妙地融入酒店的外觀和內飾之中,“匠廬”禪悅惹人歡喜的度假氛圍也讓人眼前一亮。這個以“高端精品酒店+特色化體驗場景+定制化旅游產品和線路”為標簽的半山酒店現已成為當地有名的網紅打卡地。
近年來,云南各茶產地以旅游產業提升茶產業附加價值,推動茶旅一體化,促進茶產業與特色旅游、民族風情文化、綠色餐飲、大健康等第三產業融合發展,提升茶產業的生態、休閑、文化和非農價值。
“十四五”期間,云南省將打造“美麗茶園+經濟”的茶葉休閑旅游模式,促進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繪入藍圖,計劃打造100個茶葉特色小鎮、茶莊園、美麗茶鄉、秀美茶園,10條茶旅觀光道路,把茶區建設成為最具特色魅力的康養休閑之地。
業內人士表示,文化附加值能把消費與體驗相連,為云茶品牌增加含金量,進一步實現茶產業提質增效。茶旅融合的發展與茶文化的復興,將吸引到更多的人才、技術和資金向云南茶產業流動,“茶業+”的含義還有極大的想象空間。

訪談:用茶旅融合產品吸引更多流量
近年來,為促進茶葉產業延伸,云南各茶產地正致力于將茶文化打造成特色旅游品牌,形成以茶促旅、以旅帶茶、茶旅互動的發展局面。如何打造優質的茶旅融合產品,得到大眾喜愛,吸引更多的流量,為此,記者專訪了省農科院茶葉研究所所長何青元。
記者:云南省提出要“擦亮普洱茶金字招牌”,我們應該如何以“文”為魂推進普洱茶產業鏈建設,做強普洱茶三產?
何青元:應該繼續以市場為導向、品牌為引領,加大國際國內市場開拓力度,建立新的市場營銷體系,推進茶旅融合發展,延長產業鏈、貫通流通鏈、提升價值鏈,加大宣傳力度,做活第三產業。
做足“普洱茶+”文章,一是大力推進“普洱茶+旅游”,強化茶旅基礎設施建設,擇優打造茶旅融合示范區,將茶產業與旅游、觀光緊密融合,讓市民在茶園住下來、游起來,參與采摘、炒茶、分揀茶梗等環節體驗,更好地享受生態茶園和青山綠水帶來的愉悅。二是大力推進“普洱茶+教育”,開展茶葉科普、茶祭體驗、茶俗體驗、采茶體驗、制茶體驗、茶文化(茶馬古道)體驗、茶園游學、工業旅游等活動,滿足市民近距離參與茶葉生產、學習普洱茶知識的需求。三是大力推進“普洱茶+文化”,充分發揮普洱茶各類物質與非物質資源富集的獨特優勢,以普洱茶博物館建設為重點,深度挖掘云南民族茶文化內涵,結合民族歌舞、民族服飾、民族手工藝等民族文化,按照保護與傳承同步、傳統與現代融合的方式,塑造普洱茶和民族文化的特色,滿足游客對文化的需求。四是大力推進“普洱茶+康養”,拓展養生養老、健身運動的功能,讓城市退休老人到茶莊居住,感受茶園生活,享受返璞歸真的喜悅。五是大力推進“普洱茶+節慶”,辦好茶葉節和普洱茶宣傳月活動,將采茶制茶大賽、祭茶祖等節慶活動形成常態,打造節慶經濟,擴大普洱茶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六是充分利用“普洱茶+互聯網”,推動實體店、體驗店、網店并舉,線上線下齊進,加大普洱茶交易中心建設,構建普洱茶市場營銷網絡新格局;積極開發普洱茶類金融屬性,充分挖掘資本促進產業發展的潛力,全面拓展普洱茶功能,提升對涉普洱茶行業(包裝、茶城、茶具、茶館、物流等)帶動力。七是大力推進“普洱茶+一縣一業和鄉村振興”,著力“一縣一業”和普洱茶產業鄉村振興示范縣區創建,以“擦亮普洱茶金字招牌”為重點,聚集國內外企業的資本和先進理念,培育新主體,做大做強產業規模、市場規模,加大科技隊伍建設,強化科技支撐,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全面增強普洱茶產業綜合實力。
來源:云南日報云南網
記者:王曉潔? 段毅? 王淑娟
攝影:趙家琦
信息貴在分享,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刪除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