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618年-907年),是中國歷史上最重要的朝代之一,也是公認的中國最強盛的時代之一。
在唐朝時期,中國社會經濟處于上升階段,文化先進,是歷史上中國向周邊國家文化與技術的一個大輸出時期,兼容并蓄的社會風氣,也給五胡十六國以來進居塞內的各個民族提供一個空前的交流融合環境,在過程中亦從外族文明汲取諸多。
唐朝的后半葉,處于中國歷史的轉型期,土地、鹽鐵、賦稅制度的改革標志著社會的緩慢變化,藩鎮割據勢力的壯大與周邊諸民族國家的形成,對此后近千年的中國歷史產生深遠的影響。
讓我們從紛繁復雜的歷史古籍和文化想象中抽離出來,回歸到一片神奇的樹葉上,回歸到茶,回歸到獻于帝王家的茶,回到承載了歷史榮耀的貢茶上。
貢茶,顧名思義,就是古代專門進貢帝王將相享用的茶,起初是產茶地的官員將各種煩名特茶葉作為土特產品進貢給皇朝,是土貢的性質。
據現存的史料考證,貢茶起源于西周之初,迄今已有3000多年歷史。東晉常璩撰寫的《華陽國志·巴志》中就有記述:土植五谷……丹漆荼蜜……皆納貢之”。由此可見納貢土特產品有悠久的歷史。
唐朝隨著茶葉生產水平的提高,飲茶之風普及,“茶道大行,王公朝士無不飲者”,很多文學家、詩人,飲茶作詩以示風雅,這種風氣也影響到帝王將相,由此出現了官營督造專門生產貢茶的貢茶院就產生了。
那么,唐代人究竟是如何用茶的呢?是剛繼位不久、年僅十幾歲的唐僖宗李儇,在恭送佛骨回法門寺時供奉的一套自己最喜歡的茶器,在其中一件器物的腿上,還刻有李儇的小名。
按照用途,這套器具被分為儲茶器、碾羅器、篩茶器、儲鹽器、煮茶器五部分,材質均為銀質鎏金。據展陳文字,其中銀茶羅子重1473克,銀茶碾子和碢(tuó)軸加起來重1693克,工藝極為考究。
唐代的茶是蒸青團茶,茶葉采了之后要經過蒸青成為餅狀,水分干了之后用紙包起來,然后送進皇宮。在飲用前,茶餅就放在鏤空的銀質鎏金籠子里。
準備用茶時,把茶餅從籠子里取出來炙烤后,用小榔頭砸成小塊,放進茶碾子里碾碎,然后再用銀羅子羅,羅好的茶末就落在銀羅子下層的盒子里。其他的器具有的是煎茶時使用的,有的用來放鹽。
水燒好后,通過觀看水的情況來判斷水溫,“一沸”時(氣泡如魚目)要把水舀出來一瓢,“二沸”時(氣泡如連珠)把茶末投下去,在“三沸”前(氣泡如騰波鼓浪)要把舀出來的水再加進去,過了“三沸”水就不能喝了。最后,將茶湯舀入碗中,其中有沫、餑、花(湯花薄的稱為沫,厚的稱為餑,細輕的稱為花),分酌時要注意沫與餑分配平均。
此外,唐人在飲茶時會放一些鹽。
既然如此,古代小說中為何習慣把飲茶叫做“吃茶”?梁貴林說,在《茶經》之前,古人用的是“茶羮”。這種茶羮混合了蔥、姜、花椒、大棗、桂皮、橘子皮、薄荷葉等料物,另外也會加鹽?!?/p>
但在《茶經》之后,講究茶道的宮廷、寺院和文人雅士等追求的是茶的真香真味,所以茶主要是用來品的,而不是為了食用。但南方民間還有‘擂茶’,這種茶就是茶羮,可用來墊補肚子,所以叫‘吃茶’?!?/p>
唐中期以后,飲茶活動空前活躍。陸羽之前,雖然飲茶已從南方傳入北方,社會上飲茶的人越來越多,但是還沒有一本專門介紹茶葉的書,人們對茶葉的歷史和現狀缺乏應有的了解,許多人不知道茶葉的性能和飲用方法,至于茶樹的栽培和茶葉的制作工藝,知道的人就更少。
陸羽《茶經》大力提倡飲茶,推動了茶葉生產和茶學的發展。自唐開元起,上至天子,下到黎民,幾乎人人飲茶。
專門采造宮廷用茶的貢焙是在這一時期設立的?;适业氖炔鑼е峦豕F族們爭相仿效。當時的詩人、畫家、書法家、音樂家都有嗜茶者,如白居易、顏真卿、柳宗元、劉禹錫、皮日休、陸龜蒙等人。
這些文人雅士們不僅品茶評水,甚至參與培植名茶,還吟茶詩,做茶畫,著茶書。他們以茶會友,辟茶室、辦茶宴,成為唐代茶飲的一道獨特、亮麗的風景線。
唐代的茶飲方式有煎茶、庵茶、煮茶等,盛行煎茶。唐人煮茶對備茶、煮水都有講究。唐代茶有粗茶、散茶、末茶、餅茶四種。煎茶法用的茶是餅茶。餅茶須經炙、碾、羅三道工序,將餅茶加工成細末狀顆粒的茶末,再進行煎茶。將茶餅復烘干燥,謂之“炙茶”。
炙烤茶餅,待到茶餅變軟或透發出香氣時趁熱放在紙袋子里,以免茶葉的香氣散失。等到茶葉冷了,再取出打碎,碾成粉末狀。好的茶末像細米粒,不好的像菱角。碾成的茶末還要經過羅的細篩,篩下的茶即成待烹的茶末,存放在茶盒里備用。
唐人飲茶講究趁熱,將鮮白、柔嫩的茶沫、咸香的茶湯一起喝下去。茶湯熱時,重濁的物質凝結下沉,精華則浮在上面。如茶沒喝完,茶冷了,精華就會隨熱氣散發掉。
唐代煮茶前要先候湯,即等待煮茶的水燒開。水沸分為三個階段,即“三沸”。當水煮到出現魚眼大的氣泡,并微有沸聲時是第一沸,這時需要根據水量加入適量鹽調味,嘗嘗水味,不要因為味淡而多加鹽;
當茶鍑邊緣連珠般的水泡向上冒時,是第二沸,這時要舀出一瓢開水,用竹夾在水中攪動形成水渦,使水沸度均勻,用量茶勺量取茶末,投入水渦中心,再攪動。
過一會兒,水面波浪翻騰著,濺出許多浮沫時,就是第三沸了,需要將原先舀出的一瓢水倒回去,使開水停沸,生成茶沫。此時,要把茶沫上一層黑云母一樣的水膜去掉,因為它味道不正。
“三沸”之后,不宜再煮,否則水會煮老。煮茶的水不能多加,否則味道就淡薄了。
唐朝茶文化的出現對茶的發展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對后世的茶文化以及茶業的發展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隨著唐朝對外的文化交流,走出國門,開始遠播西至吐蕃,東至日本,同時也宋朝茶文化的興盛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評論 / 1
青山巍峨
原來如此啊
回復